上海外灘

1846年上海開闢為商埠至今160年來,上海外灘累積20餘座政治、金融、商業等性質的歷史建築,這對於正在參與建築設計的我,多少有些幫助。

 

 

 

外灘十二號 / 匯豐銀行大樓P&T Group,威爾遜,1923~)
 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 

匯豐銀行大樓為RC結構,外面包覆磚石構造(牆這麼厚,還以為是塊石蓋起來的),從上圖可以看到大樓主體高五層,中央部分高七層,建築立面縱橫都是三段式劃分,遠看相當工整,近看時,我也觀察到建築師在立面上的一些變化,這棟建築跟我講的重點有二。

1、金主給建築師很大的設計空間,這會是設計狂的天堂、沒有才能者的地獄、或是假裝有才能、有熱忱者的照妖鏡。

2、建築立面常見的問題是質感的拿捏,「遠看剛好,近看單調」,或是「近看剛好,遠看卻變得很奇怪」!遠近拿捏剛剛好,要花很多時間反覆嘗試。

 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 

建築立面開口多,「拱形」為出入口、「矩形」為窗戶,很容易分辨;此外,建築師讓立面中段內凹,這能達到兩個目的,一是凸顯主入口位置,二是讓羅馬柱與後面的空間不會太「緊」,多出一兩步的空間,更顯出業主的富貴;羅馬柱與穹頂則是強化門面的氣勢。

 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遠觀(上圖),石板縫隙清晰可見,好像是整塊原石打鑿而成;拱門之間的「方形」裝飾,是一大片石板,留白而沒有任何雕刻,其與拱門 key stone 相呼應,感覺大氣;立燈與吸頂吊燈位置安排在同一條直線上(皆在拱門圓心之上),以免燈具被銅鑄大門遮住。
近看(下圖),石板縫隙約2~3指寬(印象中),轉角採用整塊原石,避免讓人發現這棟建築其實RC結構,外包石板而已。

 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大門與天花板精選照片

 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本以為上圖的這三個部分是同一個單元,左右兩邊的造型應會對稱一致,但細看後才發現有些不同,例如右邊部分高柱燈中間的銅獅雕塑(鎮獸),成為進入大門的轉換區,因為不是入口,所以用「矩形」來做區別,並強化「矩形」成為銅獅雕塑的背景;注意到高柱燈後面原本要開窗,但考量對稱性與凸顯高柱燈的美感,而只有「矩形」的溝縫。

 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建築立面的造型轉進側巷(厚度)
 
 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匯豐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匯豐銀行大樓(精選照片)

 

 

 

外灘三號 / 有利大樓P&T Group,威爾遜,1916~)
上海外灘,有利大樓 ( P&T Group )
看完資料才知道原來「有利大樓」及「匯豐銀行大樓」是同一個設計師;在設計「有利大樓」的時候,威爾遜只有32歲,相當年輕! 建築為鋼構,外貼花崗石板,總高六層,建築立面為橫向三段式的設計手法;從這棟建築隱約感受到威爾遜當時設計時的痛苦,但從1923年完工的「匯豐銀行大樓」身上告訴我,建築師設計能力的成長與心境上的變化!
 
面對這個基地「兩個主立面」的需求(按設計慣例,北側70米為主立面,但東側30米面臨外灘也必須是主立面),建築師以塔亭為分界,北側立面、東側立面單獨看都是對稱工整的;但如果把它們合在一起細看,會發現北側為主,東側為其延伸;這棟建築物的表情就像一張禮物包裝紙,有打蝴蝶結的地方是正面,裂開的地方為出入口(指街角的大門以及外灘側的大門,如下圖)!

 上海外灘,有利大樓 ( P&T Group )


四樓樑位上跨張而且不連續的線板,讓這棟建築看起來是由三面牆組合而成;外實內虛,1923年落成的「匯豐銀行大樓」立面中段內凹是否為其改進,只有建築師自己知道答案了。
 

上海外灘,有利大樓 ( P&T Group )四樓線板細部

 

上海外灘,有利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有利大樓 ( P&T Group )門、窗細部,門太大則不好推動,所以需要分割, 拱門圓心位置固定,剩餘的面積可拿來當店招。
 

 

 

 

外灘十三號 / 江海關大樓P&T Group,威爾遜,1927~)
 上海外灘,江海關大樓 ( P&T Group )
有別於「有利大樓」時期的注重細部、模仿,「匯豐銀行大樓」時期除了注重細部之外、更能夠面面俱到、比例拿捏恰到好處,威爾遜到了「江海關大樓」的時候更有主導權,除了滿足需求之外、能先掌握量體、比例、之後該裝飾的地方再花時間處理。 
江海關大樓是第四次改建了,威爾遜把第三代建築裡的鐘樓、避雷針、報關大廳...等設備都整合在同一棟建築物之中;為了讓駛入黃浦江的輪船,從很遠的地方就看見時間(海關業務所需),所以大鐘要蓋得很高;因為要提供足夠的辦公空間,所以蓋了10層樓高,在這之上還有5層方形鐘樓,分兩層依循下面建築立面的比例退縮。


 

上海外灘,江海關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江海關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江海關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江海關大樓 ( P&T Group )江海關大樓(精選照片)

 
 

 

外灘二十三號 / 中國銀行P&T Group與陸謙受,1937~)
 上海外灘,中國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從建築立面打光後表面的凹凸程度來看,「中國銀行大樓」的施工品質比「江海關大樓」好。


 

​上海外灘,中國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上海外灘,中國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
上海外灘,中國銀行大樓 ( P&T Group )

這個大門的設計,細看也有很多學問在裡面;上圖一,片門採縱向3段式分割,每段寬度的比例為aba;上圖二,門片直接拿b來用,以維持整體的比例與一致性;面對大門過重,門框可能會下垂變形的問題,以及門框裡面的線條可能太軟容易被破壞的問題,做很多補強與美化,是一個很用心的設計。


 
 

 

外灘二十七號 / 怡和洋行MoorheadHalse1922~)
 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怡和洋行大樓為RC結構,外包石材,從上圖可以看到大樓主體高七層,最上面兩層是1983年加蓋的,可以明顯分辨出色差、比例的不同,更進一步可以看出設計、監造、營造單位在態度上的落差。
  
1922年落成的「怡和洋行大樓」與1923年落成的「匯豐銀行大樓」雖然雷同(立面中段內凹、希臘柱),但在立面風格上卻都能夠符合業主的形象,「怡和洋行」一、二樓花崗石材保有粗鑿的質感,多了些感性(下圖一);「匯豐銀行大樓」一、二樓花崗石機切細鑿的質感,石材四邊異形加工處理,讓人感到嚴謹有條理
 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 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街角大門細部

 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建築立面細部
 

 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

上海外灘,怡和洋行大樓 ( Moorhead&Halse )大門細部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綠園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